新聞中心
News
安永指出企業非財務信息披露面臨合規壓力,全面信息披露將是大勢所趨
◆中國環境報綜合報道
環境保護部、國家發改委日前聯合發布了《關于加強企業環境信用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今后5年,要加強企業環境信用信息公示,重點排污單位和企業應依法依規公開其環境信息。
近期,在安永與國際綜合報告委員會(IIRC)共同舉辦的“新時代的企業報告”研討會上,安永指出了企業ESG(環境、社會、治理)信息披露面臨合規壓力。越來越多的政策表明,信息披露需要更加全面,強制信息披露將只是時間問題。
可持續發展信息需求增大
企業自身、投資者及股東等都對可持續發展信息愈發重視
現階段,中國政府大力發展碳交易市場,以實現全國的節能減排目標。目前,中國7個碳交易試點共納入企事業和建筑物主體超過2000家。
參與碳交易市場的企業需要對自身碳排放進行盤查,并進行信息披露。需要披露的信息包括:不同范疇的排放總量及細分、排放源類型及計算方法、量化數據第三方認證等。
中國7個碳交易試點二級市場規模高達42.09百萬噸碳配額,CCERs(中國自愿核證減排量)交易額達11百萬噸二氧化碳。截至8月31日,總交易額超過124億元人民幣。企業可以通過碳資產管理、開發碳金融產品,獲得相關機遇,國內已有企業通過碳交易獲益。比如首鋼集團進行碳配額交易,兩年期間就創造了1948萬元收入。中國鋁業通過碳交易獲得1億多元的收入。
中國的全國性碳市場將在2017年推出,屆時會有更大范圍的企事業單位被納入碳交易范圍,將涵蓋近1萬家企業,覆蓋31個省,6個工業領域和15個子行業,并將涉及每年40億噸的碳排放,覆蓋全國近50%的碳排放量。到時候中國將成為世界最大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并且到2020年之后規模將更大,更多的企業將被納入進來。
在這種大趨勢下,企業應提前做好準備,盤查和統計相關數據,為未來納入全國碳市場做好準備。
安永表示,除了企業自身的需求,投資者及股東對可持續發展信息的重視程度也在日漸增大。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將可持續發展信息評估納入投資決策過程中,從而更全面地評估企業面臨的風險。但是,企業目前的披露內容對投資者而言,還遠遠不夠。投資者需要更全面的企業非財務信息。
因此,企業對關鍵量信息相關工具的需求也會日漸增大。IIRC等機構持續推動綜合報告,通過披露關鍵量化信息便于投資者及其他相關方理解報告內容,但是目前相關工具過于簡單,將限制和削弱企業對關鍵信息的量化和披露。
信息披露合規壓力越來越大
政府、交易所等機構監督力度將加強,強制性要求日趨增多
“企業的環境違法成本仍然相對較低,‘環境風險’很難轉換為‘財務風險’,對上市公司的財務表現影響較小;而且,大多數投資者更注重上市公司的業績表現,并不十分關心環境保護工作,對公司的監督力度不夠,這也為上市公司‘報喜不報憂’滋生了土壤。”業內人士稱。
安永認為,政府、交易所等機構的監督力度未來勢必將進一步加強,這一現象也將得以改善。目前,全球多個地區的政府及交易所已經發布了可持續信息披露的相關規定,且強制性要求日趨增多,達到50%以上,將對企業形成更大的合規壓力。
除此之外,上市公司在上市的不同階段,所面對的監管要求也將更加全面。
目前已有香港證券交易所(港交所)、上海證券交易所(上交所)要求上市公司定期披露非財務信息,而就安永通過與相關監管部門溝通所了解的信息,準備上市的企業在未來將面臨著遠多于現在環境審查的非財務信息要求。
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包括環境管理、環境績效、環境信息溝通、污染信息透明公開度等幾項內容。新環保法將“信息公開與公眾參與”擺在了重要位置,尤其是鋼鐵、火電、水泥、有色金屬、化工以及冶煉等行業的上市公司,污染物排放量較大,且存在一定比例的環境違規,這類上市公司更應該將環境信息及時有效地公之于眾,接受投資者和社會各界的監督。
一個無法回避的現實是,很多企業上市后,關注更多的是企業自身和大股東的利益,對社會責任尤其是環保責任關注不夠。據了解,上市公司披露環境信息在國際上屬于通行做法,而在我國由于缺乏強制性,截至2015年7月,只有20%左右的上市公司披露環境信息,大部分企業都沒有披露,也沒有給予足夠重視。
港交所指引的出臺,也把ESG(環境、社會、治理)信息披露提升到了合規要求的高度,即“不遵守就解釋”。企業應確定非財務信息披露內容、提升非財務信息披露可靠性,符合指引對環境績效具體數據披露的要求,保持數據的準確,從而將非財務信息的管理提升到新的高度。但對很多企業而言將面臨較大挑戰。
安永中國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服務主管合伙人唐嘉欣強調,此次港交所修訂建議中指出董事會對ESG(環境、社會、治理)戰略和報告承擔全部責任,這就意味著董事會需要對報告的內容,包括背后制定的政策負責任。他認為,對于公司來講,管理這個報告,不僅僅是管理內容,更多是內容背后的管理手段。
信息披露須更全面
不同行業的企業在未來面臨有針對性的信息披露要求
安永指出,未來上市公司非財務信息披露的內容將更加多樣化。不管是港交所ESG(環境、社會、治理)報告還是綜合報告,全面信息披露將是一種趨勢。
不過現階段,在環境信息公開方面,只有極少數公司公開披露關于廢水或廢氣排放不達標的負面信息。同時,企業披露具體的績效數據等嚴重不足,更缺乏同行業及國內外標準的比較。而40%左右的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部分只是簡單陳述,一筆帶過,并沒有足夠的相關數據支撐,而且描述概念化、介紹表面化、泛泛而談,尚不能滿足利益相關方對信息實質性的期望和訴求。
不過未來,安永認為,企業在各個單項議題更加深入、具體的信息披露將是一種發展趨勢,尤其是不同行業的企業,在未來將面臨針對行業特點的信息披露要求。
例如礦產企業的環境報告需求、建筑企業的碳報告,零售企業的社區關系報告;不同企業面臨著多樣化的非財務風險,投資者也需要根據企業針對性的信息,做出針對性的決策。
除了內容更加全面,非財務信息報告尤其是環境報告總數將進一步增加。隨著合規要求更加嚴格,預計到2017年,港交所將進入強制披露時期,使得報告總數以及上市公司占比都將進一步提升。
為了應對信息披露要求的提高,企業非財務績效管理能力也需要進一步增強。
安永認為,信息披露展示的是企業管理的結果,是內部管控有效化的外部展示。在未來,信息披露對于企業內部的管理層決策,以及外部的投資者決策的重要性都將進一步提升,信息披露的準確性影響著企業內外部的決策與判斷。
對于企業而言,一方面需要識別企業各種非財務機遇與風險,與企業未來的發展做出聯系,同時建立保障戰略落地的管理體系,實現有效控制;另一方面,需要提高對非財務績效管控能力,保證非財務績效披露的準確性、完整性、一致性,以防止決策產生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