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News
作為武漢市最大的交通工程,四環線途經東湖開發區、武漢化工新區、青山、黃陂、東西湖、蔡甸、漢陽、武漢開發區、江夏、洪山等多個區。由于沿途穿越20余座湖泊,風景秀麗,被譽為漢版的“加州一號公路”。
昨日上午,記者走進正在緊張施工的南四環線工地,驚奇發現,沒有塵土飛揚、污水橫流,轟轟噪音,工地隨處可見綠色“尖板眼”:全封閉的混凝土攪拌站更像是一個大花園,雨水收集系統和砂石回收系統,實現混凝土生產過程零排放;太陽能路燈點亮工地夜空……
省交通運輸廳工程質量監督局重點工程監督處處長劉軍介紹,南四環線項目在我省率先提出“綠色施工”理念,運用綠色施工新技術17項。
泥沙住進2000萬元豪宅
走進位于江夏區的中建三局南四環線混凝土攪拌站,全然看不到傳統攪拌站塵土飛揚、機器轟鳴的模樣,整潔、干凈、幾乎聽不到聲響,也難覓工人們忙碌的身影。
展現在記者面前的是一個占地近5000平方米的大倉庫,8個大的格子間一字排開,砂、石、土等分門別類地“守”在自己的“格格屋”里。倉庫還特意設置了噴淋降塵系統,“電鼻子”一旦聞出粉塵的氣息,噴霧降塵裝置就會緊急啟動,將粉塵“撲倒在地”。
開始攪拌了,青石、細砂等按照相應比例被投放到旁邊一個個碩大的漏斗里,通過封閉式傳輸帶,悄悄來到另兩個高約20米的“鐵皮樓”里。該項目總工李洪松驕傲地說:“可別小看這兩個相連的‘鐵皮樓’,其實就是大型泵和站,其攪拌能力可達每小時360萬立方米,日夜不停地工作。”砂石進入封閉的鐵皮樓內,也不會“胡作非為”,樓外墻壁上的電子顯示屏將監測樓內的蛛絲墨跡,一旦異常,立刻報警。
今年8月,項目特意在我省工地率先應用了混凝土綠色生產集成技術,花2000萬元建設了全封閉式原料倉庫和攪拌設備,內部設置隔音墻板。
劉軍介紹,四環線的建設需使用大量混凝土,如何保證施工進度又不污染環境,確實是個新課題。中建三局之解是:粉塵處理采取全封閉式廠房,確保帶有粉塵的氣體不直接排入大氣;廢水處理采用三級沉淀,循環利用,做到零排放,零污染、零外運;通過引進全自動編程控制砂石分離設備,對廢料漿進行清洗、分離、再利用,實現廢渣的零排放。
負責南四環線項目環保監測的湖北中實檢測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代玉祥認為,混凝土攪拌站大大改觀了傳統拌合站粉塵超標等不良形象,達到資源最優化利用,實現了節能降耗減污的效果。
箱梁冬天蒸桑拿
四環線全長146公里,九成路段是橋梁,箱梁使用量很大。走進中建三局南四環線段制梁場,工人正使用模具制作箱梁。“那是什么?”梁場里騰騰升起的霧氣吸引了記者注意。原來,一片片剛生產出來的箱梁,正愜意地躺在支架上蒸著“桑拿”,渾身上下冒出水霧。
李洪松解釋,混凝土溫度低于5攝氏度,會影響強度,因此冬季必須給箱梁不斷噴灑熱水,蒸7天“桑拿”。據悉,以往為了完成這道工序,工地必須架起大鍋爐,不僅粉塵、噪音,污染嚴重,且成本很高,需4個工人,24小時值班。
制梁場的這套噴淋養護系統——全自動電加熱蒸汽發生器,通過20個導氣孔產生霧氣,可根據現場實際情況調整噴灑時間,達到最佳養護及降塵效果,只需一位師傅就可輕松搞定。
此外,工地還建立了水回收系統,將養護流失的水經過沉淀處理,集中存放,用于現場降塵、綠化、洗車,實現了節能、節水以及保護環境的目的。
李洪松自豪地說,養護一片箱梁以前需100噸水,通過循環利用,至少節省了90%的水。
不讓一滴廢水入江湖
武漢是千湖之城,四環線沿途需要穿越長江以及湯遜湖、青菱湖等眾多湖泊,密集施工是否會對水質造成污染?
面對市民的質疑,交通運輸廳工程質量監督局對水面施工提出了嚴格要求,必須盡最大可能減少水質污染,并且指定環境評測機構定期檢查。
四環線沌口長江公路大橋項目沿線跨越長江,如何保證樁基施工過程中泥漿對水的污染,是項目面臨的一大難題。
為此,交通運輸廳工程質量監督局多次組織中交二航局項目部優化施工方案,最終決定加大成本投入搭設鋼棧橋取代土石筑島。記者在沌口長江大橋4號立墩看到,立墩底部構筑了寬29米的鋼制圍堰,施工中產生的任何廢渣廢水,圍堰都會兜住,再集中進行處理。
中建三局南四環線湯遜湖段橫穿整個湯遜湖區,記者在施工現場看到,為了減少施工對水質的污染,工人在樁基施工過程中設置深扎湖底的鋼護筒,并將鋼護筒用穿漿管相互連通,實現了泥漿循環,防止泥漿對湖水的污染。
由于采用泥漿池循環工作方式,工期不得不延長一倍,但項目負責人說,同巨大的生態效益比起來,這個投入值得。